11月22日,冬季第二个节气——小雪。如果立冬只是标明日子已是冬天的一种进入符号,那么小雪就应该是初见冬天寒冷的端倪了。气温在逐渐的降低中,天空的水汽已经是凝固的雪花儿了,因气温还不到寒冷的极端状态,只能是碎花般的洒落,当强冷空气影响时,常伴有入冬首次降雪。虽开始降雪,但雪量不大,故称小雪。
小雪节气习俗
1、吃糍粑
在南方某些地方有吃糍粑的习俗。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,是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。古时,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,早些时候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。
俗语“十月朝,糍粑禄禄烧”,就是指的祭祀事件。“碌碌烧”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语言,“碌”是像车辘那样滚动,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,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滚动,粘上芝麻花生沙糖;“烧”即是热气腾腾。吃糍粑一要热,二要玩,三要斗(比较),才有农家乐趣。
2、腌腊肉
民间有:“冬腊风腌,蓄以御冬”的习俗。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,天气变得干燥,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。小雪节气后,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、腊肉,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,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。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,尤其是南方城市,更是对腊味情有独钟。
3、晒鱼干
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、储存乾粮。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,另外还有旗鱼、沙鱼等。台湾俗谚:十月豆,肥到不见头,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,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“豆仔鱼”。
4、吃羊肉
“冬天进补,开春打虎”,小雪提醒人们要开始进补了,进补的作用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,促进新陈代谢,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,健康过冬。老南京小雪进补爱吃羊肉,驱寒滋补,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御寒能力。羊肉还可以增加消化酶,帮助消化。专家建议,冬天食用羊肉进补,可以和山药、枸杞等“混搭”,营养更丰富。
5、吃刨汤
小雪前后,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“杀年猪,迎新年”民俗活动,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闹的气氛。吃“刨汤”,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;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,精心烹饪而成的”刨汤”。
6、做腊肠
腊肠是广东人喜欢吃的传统食物,每到小雪节气这天,心灵手巧的广东人们会动手做腊肠、香肠,然后做成腊味萝卜糕、腊味煮香芋、腊肠炒蜜豆等美味的粤式菜肴。
小雪节气饮食
1、吃“三黑”
饮食上要注意滋补肝肾、清泻内火和保养肌肤。推荐三类黑色食物:
①黑芝麻:男补肝肾女润肤
黑芝麻具有补肝肾、润五脏的作用,在乌发养颜方面的功效,更是有口皆碑。
②黑荸荠:清热泻内火
荸荠皮色紫黑,肉质洁白,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丰富,但热量却不是很高,有清泻内火的功效,很适合初冬食用。
③黑豆:养颜暖身心
黑豆蛋白质含量为49.8%,相当于牛肉的2倍多、鸡蛋的3倍!还能降低胆固醇。
2、吃萝卜白菜
这个季节的白菜、萝卜都是当季食物,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,如果暖气温度过高,人们穿得过于严实,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,就容易生“内火”,不妨经常吃些白萝卜能清火降气、消食,且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。
3、喝热粥
小雪过后,可以多吃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,如丹参、山楂、黑木耳、西红柿、芹菜等;降血脂的食品,如苦瓜、玉米、荞麦、胡萝卜等;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,如腰果、山药、栗子、核桃等。
食物烹调可多采用炖食,这样营养流失较少;多食热粥有益健康,如有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、消食化痰的萝卜粥的大枣粥等。
小雪节气养生
1、保暖
小雪时节气候虽冷但还没到严冬,所以此时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、围巾等。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,不能受寒,所以大家出门一定要保护好头部,注意防寒、保护阳气。
2、泡脚
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。首先,要保证充足的睡眠,不要迟于22点休息。
每晚用热水泡脚,能刺激足底穴位,或者抽空做做暖脚操,增加腰腿部力量,促进下肢血液循环,并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。
3、按穴位
小雪节气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、肾俞穴、涌泉穴、太溪穴等起到调节脏腑、经络的作用,为来年储备能量。
4、做艾灸
“夏养三伏、冬补三九”。中医说“虚则补之,寒则温之”,“内病外治”,三九灸,温寒补虚,疏散体内的风寒、温补肺肾,扶助人体的阳气,增强人体抵抗力,缓解各种虚寒症状。
5、运动
民谚有云:“冬天动一动,少闹一场病;冬天懒一懒,多喝药一碗”。小雪时节,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。动能升阳,通过运动,可以改善大脑、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,使人精力充沛。运动还能减轻紧张、焦虑、抑郁等状态。
不过要提醒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,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,避免在大风、大寒、大雪、雾露中锻炼。运动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,运动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,如慢跑、快步走、跳绳、打太极拳等,运动过程中要避免大量出汗。